氣候轉變除了受人為因素影響外, 也受著很多不同的物理及化學過程互相影響。
氣候轉變令世界的氣候變化的趨勢, 一向都是學者間爭論得最激烈的題目。
世界的氣候一直都在不斷研究和討論中。
有學者指出世界氣候將會變暖。人類的活動例如各種工業,使二氧化碳增加。
而二氧化碳的增加,會增加了溫室效應,令地面氣溫升高。近百多年全球氣溫的長期變化、冰川退縮和近年的非洲大乾旱,也是全球增溫的證據。
溫室效應令兩極的冰蓋將部分融化,造成海面上升,陸地面積縮小,使不少城鎮被淹沒。
另外,亦有學者認為世界氣候將會變冷。學者指出,全世界於四十年代時已經開始降溫;在高緯度地區的,明顯有變冷、結冰範圍擴大和暴風雪增加的趨勢。亦有學者指出大氣中的微塵增加,反射更多的陽光返回太空,導致地面氣溫下降。
世界將會逐漸變得寒冷,冰川將會擴大,世界將逐步進入新的冰河時期
。
本網將會探討氣候轉變導致溫室氣體的成因、影響、如何避免惡化及例子。
氣候轉變的成因大致可分為自然和人為兩種。
氣候轉變的自然成因:
星體因素
地球的公轉使它對於太陽的方位和位置是不斷改變的,這些轉變會慢慢影響氣候。
1. 地球軌道的偏異
-軌道有時是圓形,有時會變成橢圓形。
由圓形軌道轉變成橢圓形軌道約需100,100年時間。隨著軌道由圓形變成橢圓形,地球所接收太陽的輻射亦隨之而改變。
2. 二分點的進動
- 地球的傾斜方向會改變,而傾斜方向的改變為 25,700年一個循環。而傾斜的方向改變,會引致氣候轉變。
3. 地球的傾斜度
- 傾斜度的改變(22.5°~24.5°)影響了接受幅射的緯度,氣候亦隨之轉變。
太陽活動
太陽的火陷及黑點活動會影響放出的輻射,因此地球接收的熱能會因太陽的活動而改變。
太陽的火陷
太陽黑點
人口增長
根據美國人口普查機構的調查顯示,全世界的人口數在2006年2月24日時,已正式超過65億。
全球性的人口增長,使各樣的需求增加。例如能源,人口的增長,亦使能源的使用量大大增加。生產能源的方法離不開燃燒煤。在燃燒煤的過程中,有不少溫室氣體會排放出外,導致全球氣溫增加。
砍伐林木
由於全世界的人口日漸增加,所需的資源亦日益增加。木材也是其中一種人類大量需要的資源。樹木能吸取空氣的二氧化碳,但樹木被砍伐後,能吸取二氧化碳的樹木減少了,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。而二氧化碳有著吸收熱能的特性,因而會導致全球增溫。
對自然的影響:
極端氣候
全球暖化令地面水分蒸發速度加快,影響整個水循環系統,因而引致極端氣候現象出現,如暴雨、颶風、乾旱、熱浪、寒流等,繼而引發水浸、颱風、龍捲風、土壤侵蝕、荒漠化、山火、暴風雪、雪崩等問題,對人類及其他生物帶來破壞。
冰川融解
由於全球温度上升,使兩極冰川融化,海平面不斷上升,引致水災頻繁,沿岸地區經常受水浸影響;過去一百年,全球海平面上升了大約0.1至0.25米。陸地將變成茫茫大海,許多城市將被淹沒,居住在海岸線60公里以內的居民,即佔世界1/3的人口,將蒙受其害。科學家預測,到了2100年,由於溫室效應的影響,全球氣溫將再上升兩度,全球平均水平線可能再上升0.5米,很多低窪國家或面積小的島國,如荷蘭、孟加拉與馬爾地夫等,都受到水平線上升的問題困擾,甚至將有從地圖上消失的危險,為生物帶來禍害。
改變生態平衡
大自然在氣候變化影響下,
對植物生長方面,植物加快生長,造成土地貧瘠;溫和天氣有利害蟲生長,造成蟲禍如蝗蟲成災等;過熱令植物死亡;對海洋生態方面,珊瑚面臨絕跡的危機、鹽化作用使魚類變種;
對野生動物方面,
由於氣候和降雨量的突然轉變,令到不少在陸地生存已久的動物因為不能適應新的氣候而死亡,甚至絕種。
農作物收成減少
氣候改變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能力。暖化的氣候會加快農作物的生長速度,土壤沒有足夠的時間回復肥沃,令其變得貧瘠,令農作物死亡,令收成減少,影響糧食供應。
水循環受影響
由於氣候轉變,令全球氣溫增加。全球增溫令全球降雨量亦會增加。令某些地區會有更多雨量,形成水浸,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,形成乾旱。此外,溫度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,這對地面上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。
海平面升高導致水浸
溫室效應使全球的氣溫升高,使全球平均溫度增加1.5~7℃,高緯度地區增加4~10℃。除了令全球降雨量亦會增加外,亦引起地球上的冰川融化,導至海洋平面上升,使許多沿海城市遭受滅頂之災。
氣候轉變的影響波及整個世界,影響人類的生活,甚至令全世界減亡。正因為此,各國已採取了
不少防止氣候轉變惡化的行動。除此之外,我們也可以出一分力。
各國行動:
針對氣候變化的跨政府專家委員會(1988)
聯合國環境規劃署(UNEP)和世界氣象組織(WMO)在 1988 年成立「針對氣候變化的跨政府專家委員會」(Intergovernmental
Panel On Climate Change, IPCC),就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,進行政府間的監測和科學研究。
氣候變化綱要公約(1992)
聯合國在 1992 年 5 月 9 日通過「氣候變化綱要公約」(Th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
Change, FCCC)。同年 6 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「地球高峰會議」上,有 155 個國家簽署這一項公約,並在 1994 年 3 月 21
日開始生效,成為正式的國際法。
公約的目標:
- 在「把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,限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水準」,具體訂定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與時程。
- 建立國際間財物支援與技術轉移的權利與義務。
- 宣示在 2000 年把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在 1990 年的水準,到 2005 年,再削減為 1990 年排放量的 20%。
溫室氣體減量議定書(1996)
1996 年 7 月,FCCC 的締約國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第二屆會議,決議在 1997 年 12
月,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,訂定具有法律效力的「溫室氣體減量議定書」,並以 2005 年、2010 年和 2020 年為減量目標年。美國和其他 37
個工業國家在日本京都達成協議,同意在 2012 年,把溫室氣體排放減少到比 1990 年的標準低 5%。
京都條約(2005)
在2005年初正式生效,為對抗全球暖化危機踏出歷史性一步。
條約旨在削減全球溫室氣體排放,而它的先決條件是必須得到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%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後,才具國際法效力。它要求發達國在2008至2012年間,將二氧化碳、甲烷、氧化亞氮、氬氟氯碳化物、全氟碳化物、六氟化硫等六種溫室氣體的總排放量大幅削減,要比1990年時的水平再低5.2%。
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(2007)
八國領袖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同意認真考慮歐盟 、加拿大 、日本
等方提出關於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至少降低50%的建議,並希望溫室氣體排放大國都為此而努力。
聲明還說,為在2009年以前達成一項新的全球減排框架協議,排放全球大部分溫室氣體的經濟大國應在2008年底前,就各自為全球協議作出的具體貢獻取得共識。
乘搭公共交通工具
汽機排放氣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二氧化碳,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是導致氣候改變的元兇。如果能搭乘大眾運輸工具,會有助於減少廢氣的排放量,以減少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溫室氣體的產生。
節約用電
由於使用再生能源發電並末太普及,許多國家仍用燃燒煤發電的方法。我們要節約能源,減少因燃燒煤發電而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。亦可使用有1級能源標籤的電器。減少能源虛耗。
減少使用含氟氯碳化物的物品
我們應減少使用含氟氯碳化物的物品,如殺蟲水、噴髮劑等。就 CFC-12 來說,它在大氣中的生命期長達 102
年,因此只有避免使用含有氟氯碳化物的物品,才可以達到預防溫室效應繼續蔓延。